做不到这一点,凭什么叫国民SUV?

虎嗅APP

2个月前

无智驾,不买车”的理念已深入人心。...但无论是用户购置时所获得的功能,还是体验持续迭代的能力,都不达不到发布会上承诺的效果。...本质上,消费者入手的门槛降低了,但高频使用场景下的体验并没有缩水。...如今,国民爆款潜质已经显现。

汽车消费,可能是买家秀和卖家秀差异最大的领域。尤其是现在价格战激战正酣,越来越多的车企为了拉低价格,而砍掉一些用户感知度不高的配置。

砍哪个配置,都不能砍掉智驾。今年开始,“无智驾,不买车”的理念已深入人心

方正证券研报的数据显示:“2023年,国内高阶自动驾驶的渗透率仅为2.7%,预计2024与2025年高阶自动驾驶渗透率将达到8.9%、14.1%,自动驾驶行业有望实现从0到1的拐点。”

8月26日,问界新M7 Pro正式上市,全系标配华为智驾:HUAWEI ADS基础版智能驾驶系统,实现高速、城快智驾及智能泊车等功能。

至此,问界新M7 Pro与问界新M7 Ultra形成了全新搭配。而Pro版车型,并不是在Ultra版车型上砍成本砍配置,而是从用户的需求点出发,加长智能化的长板。

把安全保障标准化

“人是100%刹不住的,但是幸好有问界新M7的AEB帮我刹住了。”在8月26日的鸿蒙智行新品发布会上,问界的车主在视频中如是说道。

销量越大,责任越大。问界新M7累计大定突破24万辆,今年已累计交付13万辆新车。在销量背后,我们还应该更关心另一项与用户息息相关的数据——截至2024年8月,问界新M7系列避免可能碰撞的次数26万次。

拥有全向防碰撞能力的问界新M7 Pro,正在从一个更高的维护去服务于用户。要知道,一款保有量够大的车型,每天在路上跑,每一台车所避免的交通事故累计到一起,对于社会来说是一件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。

比如“防御性驾驶”,说白了就是不光自己不撞别人,还要防止别人撞你。在问界新M7 Pro上标配了ELKA紧急车道保持辅助,人驾模式下,在车辆偏离当前车道且存在与他车碰撞、驶离道路边界等风险时,紧急辅助驾驶员转动方向盘以规避和减轻碰撞风险。

在问界新M7 Pro上,前向AEB自动紧急制动生效范围4-130km/h,刹停时速提升至110km/h,侧向防碰撞生效范围40-130km/h。这意味着,在国内很多的高速公路上,新M7 Pro也能够达到AEB触发的范围。

最值得一提的,是后向防碰撞生效范围能做到4-15km/h。从新闻上,我们经常能看到倒车时刹车当油门踩的事件。而问界新M7 Pro后向防碰撞能力,可以识别后方的儿童、锥桶、防撞桶等障碍物,倒车也安全,借用车主的话说,就是“给你一个看不见的一个保障”。

以前卷这些参数都是在高配车型,或者需要额外加钱选配的顶配才有。但从问界新M7开始,全系的安全标准都有了提升。

相较于Ultra版而言,Pro版少了激光雷达,但硬件层面依然是主流水平。华为视觉智驾方案配备了3个毫米波雷达、10个视觉感知高清摄像头组及12个超声波雷达,实现不依赖激光雷达的视觉智驾方案。该方案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对路况、车辆、行人等进行精准识别和预判,实现高度自动化驾驶。

视觉智驾落地的背后,离不开华为多年的积累。早在2013年前后,华为就开始研发自动驾驶技术。最重要的,就是拥有庞大的数据库。截止目前,华为智驾的总里程已经超过4.6亿公里,在云端用于学习训练的算力突破了5EFLOPS(每秒执行5百亿亿次浮点运算),最终支撑了车端的智驾可靠性。

换句话说,鸿蒙智行旗下车型的技术和数据积累,都凝聚在了问界新M7 Pro上。用更高的性价比,为更广泛的消费者来到真真切切的智能化体验。

加量不加价,Pro才是真Pro

在价格战的背景下,越来越多的车型会推出减配的入门级车型。用更低成本的智驾方案,去拉低产品的售价。但无论是用户购置时所获得的功能,还是体验持续迭代的能力,都不达不到发布会上承诺的效果。Pro版更像是减配,而Max才是真正的基础版。

在问界新M7车型上,Pro即是高配,Ultra立在云霄。

具体来看,华为视觉智驾方案HUAWEI ADS基础版主打高速智驾及智能泊车辅助,覆盖绝大部分常用场景,实用性高、易用性强;HUAWEI ADS 2.0高阶智能驾驶系统,华为高阶智驾方案主打城区智驾及更高阶智能泊车辅助功能。

本质上,消费者入手的门槛降低了,但高频使用场景下的体验并没有缩水。

像HUAWEI ADS 基础版不依赖高精地图,全国高速和城市快速路实现 NCA 智驾领航辅助,自动上下匝道,遇到道路施工、锥桶改道等场景,具备一定的自动换道避障绕行能力。支持高速城区LCC,支持LCC Plus红绿灯控车。

要知道,现在大多数的车型上的LCC功能还不会看红绿灯,哪怕是搭载了激光雷达的车型,也不一定能精准地完成红绿灯控车。

当然,Pro版不是为了追求花哨,而是实用。问界新M7 Pro版的用户,能够提供高速公路NCA,大大缓解长途自驾、跨城出行紧张情绪。城市快速NCA,市区通勤上车即用,早晚高峰期不疲惫。真正地把智驾每天都用起来,而不是搞小范围的“早鸟测试”。

再说说泊车,问界新M7 Pro还能覆盖超160种泊车场景,可精准识别超多类型车位,除了常规的垂直、平行、斜列等标准车位,以及空间车位、嵌草砖车位;还支持多方式多角度泊入泊出,车头或车尾不同方向泊入泊出,以及人驾与智驾模式的自如切换。在遇到复杂的断头路、窄车位时,也可以从容应对,可见即可泊。后续还能OAT升级AVP代客泊车能力。

众所周知,好的智驾体验,还需要好的底盘作为支撑。问界新M7 Pro这次全系升级CDC可变阻尼减振器,支持与智驾硬件协同工作,对前方路面实时预瞄并调整。

具体来看,CDC连续可变阻尼减振器能提供100次/秒调节速率,舒适性、操控性双提升。较软、标准、较硬三档模式可调,随车速变化、路况变化对阻尼自动调节。尤其是,对车辆俯仰抑制效果提升29.3%,滤振效果提升19.2%。

无论是人驾还是智驾,都能提供不晕车、更高级的驾乘感受。可以说,问界新M7 Pro的这次推新,让Pro的命名不再是简配的代名词。

25万级迎来价格屠夫?

探究智驾拐点的到来,一个不可忽略的时间节点是2023年下半年。据分析机构杰兰路2023年年底的一项调查,在购买35万元以上车型的消费者中,把智能驾驶作为其购车原因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;在购买20万至30万元车型的消费者中,这个比例也超过四分之一。

智驾正在进入一个快速的飞轮式增长阶段。高阶版的智驾不断地提升系统的能力上限,技术下放到基础版的智驾上,快速实现规模效应后,反哺高阶智驾的能力继续提升。

但并不是所有企业,都具备掌控“飞轮式增长”的能力。问界M7 Pro的背后,离不开华为对智能化供应链的深度投入的结果。华为自研了传感器(激光雷达、毫米波雷达、超声波雷达)、芯片(智能座舱芯片、智能驾驶芯片)以及电驱动系统、AR-HUD等智能化零部件,并深入研究摄像头、雷达多传感器融合感知算法,硬件全方位布局,自研零部件实力卓越。

华为智驾的入手门槛下探,意味着20-30万价位迎来了新的“价格屠夫”。根据易车发布的数据来看,大众汽车以39.10万辆的累计销量,占据了20.62%的市场份额。其次是特斯拉和丰田。这三家车企,都是各自细分领域中,成本控制的好手。

从问界新M7 Pro的定价策略不难看出,成本、智驾体验要两手抓。具体来看,这次公布的四个版本:五座后驱智驾版 24.98万元,六座后驱智驾版26.98万元,五座四驱智驾版26.98万元,六座四驱智驾版28.98万元。

问界新M7 Ultra上市50天,成功交付3万辆。问界新M7 Pro的到来,毫无疑问就是要承接这样的热度。清晰的配置区分,对消费者而言,能够更精准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车型。

如今,国民爆款潜质已经显现。赛力斯汽车总裁何利扬表示,问界新M7 Pro的交付周期在2~4周,计划上市第一周的交付量超过3000辆;上市首月交付量计划超过1万辆。

写在最后

随着市场竞争走向白热化,越来越多汽车品牌放弃原先的定位,一边以价换量、低价求生,一边降低品质上的自我要求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一个品牌、一款车想同时做到价格向上、销量增长、品质领跑这三点,难如登天。

问界新M7是一个逆袭成功的案例,通过技术与功能上的全面领跑,掌握了市场定价权,实现了自身销量与均价的双重飞跃,同时也支撑问界品牌以及鸿蒙智行实现“逆周期”向上。

特别策划

无智驾,不买车”的理念已深入人心。...但无论是用户购置时所获得的功能,还是体验持续迭代的能力,都不达不到发布会上承诺的效果。...本质上,消费者入手的门槛降低了,但高频使用场景下的体验并没有缩水。...如今,国民爆款潜质已经显现。

汽车消费,可能是买家秀和卖家秀差异最大的领域。尤其是现在价格战激战正酣,越来越多的车企为了拉低价格,而砍掉一些用户感知度不高的配置。

砍哪个配置,都不能砍掉智驾。今年开始,“无智驾,不买车”的理念已深入人心

方正证券研报的数据显示:“2023年,国内高阶自动驾驶的渗透率仅为2.7%,预计2024与2025年高阶自动驾驶渗透率将达到8.9%、14.1%,自动驾驶行业有望实现从0到1的拐点。”

8月26日,问界新M7 Pro正式上市,全系标配华为智驾:HUAWEI ADS基础版智能驾驶系统,实现高速、城快智驾及智能泊车等功能。

至此,问界新M7 Pro与问界新M7 Ultra形成了全新搭配。而Pro版车型,并不是在Ultra版车型上砍成本砍配置,而是从用户的需求点出发,加长智能化的长板。

把安全保障标准化

“人是100%刹不住的,但是幸好有问界新M7的AEB帮我刹住了。”在8月26日的鸿蒙智行新品发布会上,问界的车主在视频中如是说道。

销量越大,责任越大。问界新M7累计大定突破24万辆,今年已累计交付13万辆新车。在销量背后,我们还应该更关心另一项与用户息息相关的数据——截至2024年8月,问界新M7系列避免可能碰撞的次数26万次。

拥有全向防碰撞能力的问界新M7 Pro,正在从一个更高的维护去服务于用户。要知道,一款保有量够大的车型,每天在路上跑,每一台车所避免的交通事故累计到一起,对于社会来说是一件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。

比如“防御性驾驶”,说白了就是不光自己不撞别人,还要防止别人撞你。在问界新M7 Pro上标配了ELKA紧急车道保持辅助,人驾模式下,在车辆偏离当前车道且存在与他车碰撞、驶离道路边界等风险时,紧急辅助驾驶员转动方向盘以规避和减轻碰撞风险。

在问界新M7 Pro上,前向AEB自动紧急制动生效范围4-130km/h,刹停时速提升至110km/h,侧向防碰撞生效范围40-130km/h。这意味着,在国内很多的高速公路上,新M7 Pro也能够达到AEB触发的范围。

最值得一提的,是后向防碰撞生效范围能做到4-15km/h。从新闻上,我们经常能看到倒车时刹车当油门踩的事件。而问界新M7 Pro后向防碰撞能力,可以识别后方的儿童、锥桶、防撞桶等障碍物,倒车也安全,借用车主的话说,就是“给你一个看不见的一个保障”。

以前卷这些参数都是在高配车型,或者需要额外加钱选配的顶配才有。但从问界新M7开始,全系的安全标准都有了提升。

相较于Ultra版而言,Pro版少了激光雷达,但硬件层面依然是主流水平。华为视觉智驾方案配备了3个毫米波雷达、10个视觉感知高清摄像头组及12个超声波雷达,实现不依赖激光雷达的视觉智驾方案。该方案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对路况、车辆、行人等进行精准识别和预判,实现高度自动化驾驶。

视觉智驾落地的背后,离不开华为多年的积累。早在2013年前后,华为就开始研发自动驾驶技术。最重要的,就是拥有庞大的数据库。截止目前,华为智驾的总里程已经超过4.6亿公里,在云端用于学习训练的算力突破了5EFLOPS(每秒执行5百亿亿次浮点运算),最终支撑了车端的智驾可靠性。

换句话说,鸿蒙智行旗下车型的技术和数据积累,都凝聚在了问界新M7 Pro上。用更高的性价比,为更广泛的消费者来到真真切切的智能化体验。

加量不加价,Pro才是真Pro

在价格战的背景下,越来越多的车型会推出减配的入门级车型。用更低成本的智驾方案,去拉低产品的售价。但无论是用户购置时所获得的功能,还是体验持续迭代的能力,都不达不到发布会上承诺的效果。Pro版更像是减配,而Max才是真正的基础版。

在问界新M7车型上,Pro即是高配,Ultra立在云霄。

具体来看,华为视觉智驾方案HUAWEI ADS基础版主打高速智驾及智能泊车辅助,覆盖绝大部分常用场景,实用性高、易用性强;HUAWEI ADS 2.0高阶智能驾驶系统,华为高阶智驾方案主打城区智驾及更高阶智能泊车辅助功能。

本质上,消费者入手的门槛降低了,但高频使用场景下的体验并没有缩水。

像HUAWEI ADS 基础版不依赖高精地图,全国高速和城市快速路实现 NCA 智驾领航辅助,自动上下匝道,遇到道路施工、锥桶改道等场景,具备一定的自动换道避障绕行能力。支持高速城区LCC,支持LCC Plus红绿灯控车。

要知道,现在大多数的车型上的LCC功能还不会看红绿灯,哪怕是搭载了激光雷达的车型,也不一定能精准地完成红绿灯控车。

当然,Pro版不是为了追求花哨,而是实用。问界新M7 Pro版的用户,能够提供高速公路NCA,大大缓解长途自驾、跨城出行紧张情绪。城市快速NCA,市区通勤上车即用,早晚高峰期不疲惫。真正地把智驾每天都用起来,而不是搞小范围的“早鸟测试”。

再说说泊车,问界新M7 Pro还能覆盖超160种泊车场景,可精准识别超多类型车位,除了常规的垂直、平行、斜列等标准车位,以及空间车位、嵌草砖车位;还支持多方式多角度泊入泊出,车头或车尾不同方向泊入泊出,以及人驾与智驾模式的自如切换。在遇到复杂的断头路、窄车位时,也可以从容应对,可见即可泊。后续还能OAT升级AVP代客泊车能力。

众所周知,好的智驾体验,还需要好的底盘作为支撑。问界新M7 Pro这次全系升级CDC可变阻尼减振器,支持与智驾硬件协同工作,对前方路面实时预瞄并调整。

具体来看,CDC连续可变阻尼减振器能提供100次/秒调节速率,舒适性、操控性双提升。较软、标准、较硬三档模式可调,随车速变化、路况变化对阻尼自动调节。尤其是,对车辆俯仰抑制效果提升29.3%,滤振效果提升19.2%。

无论是人驾还是智驾,都能提供不晕车、更高级的驾乘感受。可以说,问界新M7 Pro的这次推新,让Pro的命名不再是简配的代名词。

25万级迎来价格屠夫?

探究智驾拐点的到来,一个不可忽略的时间节点是2023年下半年。据分析机构杰兰路2023年年底的一项调查,在购买35万元以上车型的消费者中,把智能驾驶作为其购车原因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;在购买20万至30万元车型的消费者中,这个比例也超过四分之一。

智驾正在进入一个快速的飞轮式增长阶段。高阶版的智驾不断地提升系统的能力上限,技术下放到基础版的智驾上,快速实现规模效应后,反哺高阶智驾的能力继续提升。

但并不是所有企业,都具备掌控“飞轮式增长”的能力。问界M7 Pro的背后,离不开华为对智能化供应链的深度投入的结果。华为自研了传感器(激光雷达、毫米波雷达、超声波雷达)、芯片(智能座舱芯片、智能驾驶芯片)以及电驱动系统、AR-HUD等智能化零部件,并深入研究摄像头、雷达多传感器融合感知算法,硬件全方位布局,自研零部件实力卓越。

华为智驾的入手门槛下探,意味着20-30万价位迎来了新的“价格屠夫”。根据易车发布的数据来看,大众汽车以39.10万辆的累计销量,占据了20.62%的市场份额。其次是特斯拉和丰田。这三家车企,都是各自细分领域中,成本控制的好手。

从问界新M7 Pro的定价策略不难看出,成本、智驾体验要两手抓。具体来看,这次公布的四个版本:五座后驱智驾版 24.98万元,六座后驱智驾版26.98万元,五座四驱智驾版26.98万元,六座四驱智驾版28.98万元。

问界新M7 Ultra上市50天,成功交付3万辆。问界新M7 Pro的到来,毫无疑问就是要承接这样的热度。清晰的配置区分,对消费者而言,能够更精准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车型。

如今,国民爆款潜质已经显现。赛力斯汽车总裁何利扬表示,问界新M7 Pro的交付周期在2~4周,计划上市第一周的交付量超过3000辆;上市首月交付量计划超过1万辆。

写在最后

随着市场竞争走向白热化,越来越多汽车品牌放弃原先的定位,一边以价换量、低价求生,一边降低品质上的自我要求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一个品牌、一款车想同时做到价格向上、销量增长、品质领跑这三点,难如登天。

问界新M7是一个逆袭成功的案例,通过技术与功能上的全面领跑,掌握了市场定价权,实现了自身销量与均价的双重飞跃,同时也支撑问界品牌以及鸿蒙智行实现“逆周期”向上。

特别策划

展开
打开“财经头条”阅读更多精彩资讯
最新评论

参与讨论

APP内打开